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适应证及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SB ChariteⅢ型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33个椎间盘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术前JOA评分4~17分,平均11分。手术节段为L3-41例,L4-518例,L5S18例,3例患者进行了相邻两个节段的椎间盘置换术(L3-4和L4-51例,L4-5和L5S12例)。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6分;症状改善率64%~100%,平均89%;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率50%~100%,平均84%。27例患者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l例患者术后仍感腰背痛,l例患者虽然术后症状较术前好转但仍感左下肢疼痛,l例患者术后16个月搬运重物时造成手术节段的椎弓根断裂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可有选择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手指血管球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  1996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对 2 6例手指血管球瘤进行诊治。术前 2 6例Love氏试验阳性 ,冷敏感试验阳性 ,2 0例Hildreth氏试验阳性 ,15例中 11例透光试验阳性 ,1例X线侧位片显示末节指骨有肿瘤压迹。全部病例均采取肿瘤切除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 11个月~ 7年 9个月 ,无 1例肿瘤复发。 2 6例疼痛完全消失 ,术前阳性症状全部消失。 2 2例指甲生长良好 ,无明显畸形。结论 提高对血管球瘤的认识 ,有助于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完整切除肿瘤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1999年12月~2001年11月间,应用Link(r)SBCharitéⅢ型人工椎间盘假体对30例患者的33个椎间盘进行了置换术,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4岁,平均44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失败6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2例。统计并发症发生的例数,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预防处理方法。结果:随访4个月~2年3个月,平均16.7个月。共发生7例20例次并发症,术中并发症包括腹膜撕裂3例次,椎前静脉出血1例次,椎体后上缘骨折1例次,假体位置不良4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1例次,腹膜后血肿1例次,腹壁切口疝1例次,6个椎间盘假体无运动,关节突关节自发性骨融合1例次,术后16个月椎弓根断裂1例次。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虽可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但存在其特有的并发症,应严格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操作原则及技术并完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克氏针张力带(tension band wiring,TBW)比较明确应用CablePin系统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65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分为2组:CablePin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平均(53.69±13.42)岁,采用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TBW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0~70岁,平均(53.18±13.36)岁,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血红蛋白含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HSS评分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t=2.588,P=0.012),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Z=-2.039,P=0.04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blePin组优于TBW组。2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优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北京市骨科医生对循证医学的了解与实践情况以及面临的难点,为临床更好地开展循证医学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对参加2013年12月某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第五届学术年会的各医院骨科医生进行调查,并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共随机发送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89.3%).38.0%的调查对象认为临床实践应该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为主,经验医学为辅、互为有益补充.61%的骨科医生是从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开始了解循证医学,而参加过EBM培训者仅占22.2%;他们对EBM、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Cochrane综述、PPPs(临床指南)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分别仅占31.0%、14.4%、6.7%、16.7%.影响EBM实践的前三位因素是:工作忙导致时间精力有限,难以正确合理评价EBM证据以及证据检索困难.结论 北京市骨科医生对循证医学的了解情况一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频率仍然不高.建议今后从住院医师阶段即开始加强EBM的培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旨在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上调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肺组织中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LPS组、LPS+SP600125(JNK特异性抑制剂)组、CCK-8+LPS组、CCK-8+LPS+SP600125组、CCK-8组、CCK-8+SP600125组。注药后6 h放血处死动物留取肺组织,应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CM)等技术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HO-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组可见肺组织中出现明显的HO-1 mRNA表达的阳性信号,CCK-8可使LPS诱导的阳性表达信号进一步增强,CCK单独作用也可上调HO-1表达。信号密度扫描结果显示,LPS组、CCK-8+LPS组和CCK-8组HO-1 mRNA表达强度分别是正常对照组3.01(P<0.01)、5.88(P<0.01)和3.45倍(P<0.01);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抑制了CCK-8和(或)LPS诱导的HO-1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FCM检测结果显示,肺组织HO-1蛋白表达变化与其mRNA表达一致。结论: JNK/c-Jun通路在CCK-8上调LPS诱导肺组织HO-1表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后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已被广泛接受,但对于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还存在较多争论。本文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网上搜索PubMed,CNKI等引擎,查阅有关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后路手术方法包括后路减压经伤椎上下椎体内固定,后路减压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后路减压伤椎植骨内固定,后路减压骨水泥成形内固定术等。结论:目前对于具体后路术式选择标准上还存在争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连同上下相邻椎弓根内固定较传统后路方法能更有效地复位,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新型单髁聚乙烯假体与临床常用假体的稳定性 ,为新型假体应用于临床提供试验依据。方法试验中使用三种类型的单髁胫骨聚乙烯假体 :光滑型、“井”字型及“三柱”型。三种假体的上表面均为浅碟形,底面的结构各不相同:光滑型假体的底面光滑,无任何立体构型;“井”字型假体是临床使用的假体,其底面带有“井”字形分布的沟槽;“三柱”型假体是新型假体,其底面带有三个短柱,分别位于底面前、内、后三个平衡点。将 18具人体胫骨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把三种假体牢固地安装在三组标本的内侧室。将标本安装在 CSS- 1101生物力学试验机上 ,受力点选在假体的前内侧,循环负荷,分别记录三种假体在循环第 1、 2、 3、 4、 5、 10、 15、 20、 25、 30次时 ,负荷为 147 N和 981 N的前、后微动。结果当负荷为 147 N时 ,“三柱”型假体的前、后微动与“井”字型假体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是,当负荷为 981 N时 ,“三柱”型假体的前、后微动显著低于“井”字型假体。结论新型“三柱”型假体的稳定性优于临床使用的“井”字型假体。本研究为新型假体应用于临床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CVF),影响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间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技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资料32例,对比术前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像学变化,计算伤椎高度的平均恢复率,将恢复率高于和低于平均值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病程,骨密度,术前伤椎高度,术前局部Cobb角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伤椎高度的平均恢复率为48.91±0.78%;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骨密度和术前伤椎高度三个因素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伤椎高度和骨密度是影响伤椎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64和-0.377。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有效的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平均高度恢复率为48.91±0.78%;伤椎恢复高度的程度与患者术前伤椎高度和骨密度关系密切,可以作为预测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下腰椎腹侧血管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下腰椎前路手术提供其腹侧血管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0具成人尸体标本(男28具,女12具)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进行解剖,重点观察记录其位于下腰椎腹侧的解剖形态和各个壁支的变异情况,并对比血管松解前后暴露椎间盘的情况。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和髂总静脉的汇合点距离L5/S1椎间盘上缘分别为5.6±2.2cm、2.9±1.8cm,动脉分叉点比静脉汇合点位置变异明显,但均位于静脉汇合点颅侧;腹主动脉各壁支起点、走行、外径相对恒定,大静脉各个壁支形态变异相对较大,尤其是髂腰静脉和腰升静脉的形态变异尤为明显;在椎前大血管充分松解并且牵拉状态下,L3/4、L4/5和L5/S1椎间盘的可操作空间占相应节段椎间盘横径的比例分别为96.2%、90.0%和97.6%。结论:腹主动脉分叉点和髂总静脉的汇合点主要影响L4/5和L3/4椎间盘的显露;椎前大静脉壁支变异多,应避免损伤而引起术中大出血;实际操作中L4/5椎间盘的可操作空间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